*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近日,美国俄勒冈州某国际科学家小组成功修改了人类胚胎的 DNA 序列,让“婴儿”成为可能,再度引发了世人担忧。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忧虑更多地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尚未成为现实。
当前研究人员所做的只是修复了单个基因上的一种突变,这种缺陷会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有时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而目前,科学家还没有能力让孩子天生就注定能被常青藤学校录取,或是像脱口秀主持人斯蒂芬·科拜尔(Stephen Colbert)一样金句连篇,也无法让他们生来就有碧昂丝(Beyonce)的歌喉。
这是因为,人类的天赋都不是由单一的基因所决定的,甚至也不是一组可识别的基因能决定的。绝大多数的遗传特征都远远没那么简单。
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律与生物科学中心(Center for Law and the Biosciences)的主任汉克·格里利(Hank Greely)说:“我们对基因优化技术还一无所知。说实话,我们还没办法判断某个胚胎长大后 SAT 考试一定能拿 1550 分。”(SAT 是美国高中生升读大学必须参加的考试,满分为 1600 分,译注。)
甚至连看似简单的身高等特征,想要通过基因来控制也是难以企及的高度。据科学家估计,决定人类身高的基因共有 9.3 万种变化,最近一项研究中已经确定了其中的 697 种。
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遗传学和胚胎学教授罗宾·洛弗尔-巴奇(Robin Lovell-Badge)表示:“我们或许可以改变眼睛的颜色,不过说到大家担心的定制婴儿,一般指的是特殊的基因改造,而不是寻常的基因变化。”
洛弗尔-巴奇博士说:“如果植入不起作用,那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大幅修改基因,也就没法实现定制婴儿。”
除了天资和遗传特征以外,多数身体和心理疾病的基因片段也同样非常复杂。基因携带的信息可不是只有140 个字符的推文,而像是一面满满的书架,每本书里不仅有篇章,有小节,还有一条条脚注。因此,通过修改基因并不能有效预防大多数疾病。
不过,大约有 1 万种疾病和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例如亨丁顿舞蹈症、BRCA 基因变异引发的癌症、家族黑蒙性白痴、囊性纤维症、镰状细胞性贫血,还有一部分早发型阿尔茨海默氏症等。从理论上而言,修复有缺陷的基因后,这些疾病就能从“种系”中彻底根除,也就是从代代遗传的基因中消失。
然而,为了测试修复每一种基因突变,科学家需要找到正确的基因标识来引导用来剪辑基因的工具,这种标识通常是 RNA 分子。
他以运动员禁止服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例,说:“假如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深入了解是哪种基因促使肌肉更发达,科学家就会找到负责产生这种激素的基因片段,那么理论上我们就可以通过改造基因,让它分泌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正是这样的基因工程实验引起了人们的警觉。遗传学与社会中心(Center for Genetics and Society)的执行主任马西·达诺夫斯基(Marcy Darnovsky)在声明中表示:“以任何形式修改人类基因都会让其它各种基因实验成为可能,特别是现在许多生育诊所已经开始为有能力承担的病人提供‘基因升级’服务。不久我们就会发现,身边有些人的下一代在生理上比我们更优越。”
科学家和伦理学家都对新技术的普及程度表示担忧。贝尔蒙特博士说:“诊所里提供的基因修改服务应该向所有人开放,而不应该给社会带来不公。”
当然,几乎所有最新的医疗手段都会面临分配不均的问题,已经有许多病人因为无力承担巨额费用而无法得到医治。
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支持改造胚胎基因。洛弗尔-巴奇博士说:“个人认为,我们有义务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探索科学的边界,从而给人类带来帮助。如果有办法能让一个家族不再生育先天不足的后代,那么放弃使用这个方法就是不道德的。”
也有的科学家和伦理学家认为,基因工程并不是非黑即白,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中也可以存在中间地带。
洛弗尔-巴奇博士举例说,英国就严令限制在植入前对胚胎进行基因筛查,不允许查找胚胎中有害的基因突变、确保只有健康的胚胎才能植入子宫。他说:“法律会允许一些合理的做法,同时禁止不合理的行为。每个胚胎我们都会严肃对待,如果谁犯了法肯定会被发现,惩罚措施也会非常严厉。”
根据《自然》杂志 2015 年刊登的一篇文章显示,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限制或禁止修改人类胚胎基因。中国等其它国家则提出了指导方针禁止或限制临床应用,而并没有颁布法律明令禁止。中国科学家此前开展过唯一一次公开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未来会不会有国家允许生育诊所提供基因优化服务,让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在棒球比赛里掷出完美的投球,或者保持高达 40% 的安打率呢?并非不可能。甚至在今天,美国和其它国家不少诊所就已经推出了未经检验的干细胞治疗法,这些疗法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她表示:“有人说,优化基因的做法会让人们把孩子当做商品,可能会越来越排斥残障人士,最后导致人为操纵基因的演进。虽然我能理解大家的担忧,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以往推出每项新技术都会饱受争议,但最后我们的担忧并没有成为现实。”
翻译 熊猫译社 智竑
题图来自 YouTube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