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对问题的严谨处理,对专业的认真负责,对园林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植物的热爱……这些都是张佐双和他那些老师们身上的共通点。
重回岗位愈加严谨
毕业后的张佐双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带着对行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的严谨对待每一件小事。
据张佐双讲述,上世纪70至80年代,樱桃沟附近主要通过飞机喷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但是由于飞机飞行过程中很难保持与地面较适宜的高度,又极易受到风、雨等天气的影响,喷雾位置及药效便会受到影响,还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副作用,依旧会发生很多虫害。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张佐双意识到飞机喷药的操作并不合理,但当时还没有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将其替换。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张佐双开始了他的实践研究。他在元宝枫树下铺上很多白纸,在飞机完成喷药之后,收集好大量落下来的虫子
,然后去向老师杨集昆请教。当时杨老只看出这类虫子属于细蛾,随后他又请教了国内研究小蛾的权威专家刘友樵。刘老当时正要前往日本和大英博物馆研究小蛾,回国之后确定地告诉张佐双这种虫子属于蛾类的一个新种。
在刘友樵的建议下,张佐双成立课题组,并与北京林业
的周章义教授进行合作,经过几年时间终获成果,发表了一篇名为《元宝枫细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学术论文,并被收入到《中国森林昆虫》,填补了这类虫害的空白。掌握发生规律后,通过综合防治达到了防治效果,课题组获得了北京市科研成果奖,这也是张佐双第一次获得市级奖项。
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事实的探索,无不展现着张佐双严谨的工作作风,而这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他的严谨和上进还在不断给他带来更多的荣誉和挑战。
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中,讲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时我国科委负责人到欧洲访问,发现国外公园内的鸟类很多,相比之下,当时我国公园内的鸟类较少。”张佐双介绍。在科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启动了“招鸟”工程,樱桃沟也在其中。当课题验收时,张佐双发现,招来的几乎都是“老家贼”,课题组成员稍显失望。而当时的鸟类专家郑作新等专家告诉张佐双,麻雀并不是人们口中“害鸟”,在其育雏期间更是益鸟。
为进一步验证这一说法,张佐双带领课题组开始求证。在不伤害幼鸟的前提下获取到雌鸟喂食的物质,多次获取样本之后,通过检测,课题组惊喜发现,这些物质基本为蛾类的虫卵和肠子等,并且多为雌性蛾类。大量翻阅资料后,再次确认,麻雀在城市园林景观环境中,多进食草籽和虫卵,并不会破坏生态多样性。这样一来,张佐双不仅成功招引到了鸟,并且有效控制了很多蛾类虫害。此次课题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由于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加之工作认真严谨、肯于吃苦求真,不久后,张佐双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佐双在欧洲冒雨收集月季种质资源。
育人重于建物
工作多年后张佐加入共青团,并在37岁时入党。“1953年中央出台规定,有台湾直系亲属关系的人员暂停批准入党。这一停就是整整30年,我25岁申请入党,直到37岁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的张佐双完全符合当时对领导干部的“四化”要求,于是很快就被提升为北京植物园副园长。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属不易。升任副园长,张佐双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潜下心来为植物园做了更多实事。
从植物园退休后,张佐双目前担任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理事长,与月季的结缘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月季园说起。月季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更是北京的市花,建设月季园十分重要。张佐双带领团队,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考察,与国内外院校专家深入交流,月季园得以成功创建。在众多月季品种中,有个名为“佐双月季”的独特品种,是一位澳大利亚育种者赠予北植的,其命名象征着与张佐双深厚的跨国友谊。
1993年,张佐双升任北植园长,又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交到他手上———建设国际型展览温室。我国展览温室起步较晚,在当时来说,引入资金、规划设计、收集植物等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挑战。“当时我建议设计团队分三队去往加拿大和美国、欧洲及日本的温室进行考察学习。”据张佐双介绍,温室建筑设计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以“绿叶对根的回忆”构想为设计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根茎”交织的倾斜玻璃顶棚,总投资2.6亿元。
植物园是活植物的博物馆,对于植物品种的收集工作相当重要。为此,张佐双及专家团队去往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及海南等地展开广泛调查,最终成功收集引种植物3000余种。作为北京迎接建国50周年的重点工程,2000年1月1日,展览温室正式对外开放,张佐双又一次漂亮的完成了工作。
后期建园规划时,张佐双又去请教了俞德浚先生。“俞老当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北植需要有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一定要建设好,将南植的科研和北植的科普功能发展得更好。细节上的规划可以请教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筱祥,他是早前两园特聘的造园导师。”此后,张佐双全身心投入到北植的建设中,俞老的话,他也一直铭记于心,把建设好北植当做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佐双在北植工作的近50年时光里,亲手种植过上万棵树,当年播种的水杉种子早已在樱桃沟里蔚然成林。他用四个字总结担任园长后的工作,“建物、建人”,这二者相比,他说“建人”更为重要。
北植是“国家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这一荣誉名副其实。张佐双任职期间,十分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为职工提供提高学历的机会,曾多次将优秀员工送往国外深造学习,培养出郭翎、胡东燕、陈进勇、王康等高素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不断为园林事业输送索尼量。“看到大家取得进步,是我最欣喜的事。”张佐双说道。
一路走来,张佐双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自己更付出了艰苦努力,成功不易。“能帮人处且帮人,能容人处且容人”,这是母亲常跟他说的一番话,张佐双一直以此作为自己待人处世的原则。
北植于张佐双,像亲人长辈一般,滋养他,培育他。而北植又像是他的孩子,他倾注心血建设她,呵护她,只是为了让她成长得更好。如果把北植比作一幅画作,张佐双说自己仅是完成了泼墨阶段,接下来的五彩斑斓还需要更多人增添色彩!
张佐双获中国植物园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