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无论被访者是否有宗教信仰,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连环杀手更有可能是无神论者,而非宗教信徒。这一结论与普遍认知相悖,因为一般认为,在日益世俗化的社会里,人们应该会对无宗教信仰者一视同仁。然而这项研究却指出,即便有的人公开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他们对于变态杀人犯是否有宗教信仰也同样抱有偏见。
《自然-人类行为》杂志(Nature Human Behaviour)最近刊登了这份最新的报告。被访者共计 3000 余人,来自 13 个国家,其中包括荷兰、芬兰等世俗国家,以及阿联酋、印度等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研究结果表明,如今去教堂、清真寺、寺庙的人数不断下降,尽管一些群体明确声称,宗教信仰缺失并不会导致道德沦丧,但是把宗教当作道德堡垒的信念仍未受到动摇。
过去也曾有研究表明,美国等信教国家的民众普遍对非宗教信徒持怀疑态度,不过当时的调查较小。新的研究则将这一结论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发现甚至在高度世俗化的社会中,非宗教信徒也普遍遭到怀疑。
美国康涅狄格(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人类学教授理乍得·索西斯(Richard Sosis)说:“我认为最新的报告令人激动,这跨出了第一步。不仅是在反社会分子的信仰问题上,而且还包括许多较普通的不道德行为,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办法,可以了解偏见产生的过程。”
这项研究既简单又雄心勃勃。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心理学副教授威尔·M·热尔韦(Will M. Gervais)领衔开展调查,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在 13 个国家,包括北美洲、欧洲、亚洲、中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做了抽样调查,每种实验环境下都至少抽取了 100 名成人。参与者被要求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并提供年龄、种族和宗教信息。若无宗教信仰,则需写明自己是“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还是“无信仰的人”。
问卷中,有一道题先是描绘了某个反社会分子从小就虐待动物,后来则开始伤害人类,说他“杀害了 5 名从家乡贫困地区劫持来的无家可归者。他把受害者肢解后,尸体现在正藏在他家地下室里。”题干后面则是问题,参与调查的每个国家都有一半被访者拿到了这个版本:“请问以下哪种情况更为可信?1)他是一名老师;2)他是一名老师,而且不相信任何神。”而另一半被访者则看到另一个版本:“请问以下哪种情况更为可信?1)他是一名老师;2)他是一名老师,而且有宗教信仰。”问卷中还混入了智力测试之类的问题,以掩盖研究的真实目的。
热尔韦博士说:“之所以假设主人公是变态连环杀手,是因为我们觉得即便人们信不过无神论者,不会找他们代为照看孩子,也不至于会假设无神论者就是连环杀手。”
但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都抱有这种偏见。题目选项中提到这位老师是无神论者的问卷中,约 60% 的被访者都认为他是无神论者,而提到该老师有宗教信仰的问卷中,只有约 30% 的被访者勾选了他有宗教信仰的选项。另外,自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抱有偏见的人数略小于平均,但差距并不明显。
不出所料,相比于新西兰这样更世俗化的国家,阿联酋等宗教盛行的国家里,民众的偏见更为严重。热尔韦博士一向致力于研究人们对无宗教信仰人士的偏见。由于此前调查样本过小,不具有说服力,他曾经公开撤回过几份早期研究。“但现在我们的样本基数足够了,可以看到结果很明显,”他说道。
事实上,宗教信仰和道德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了。一些研究发现,虔诚的信徒与非信徒相比,在道德上更为正直,但也有研究表明两者并无差异。此类研究往往无法明确“道德表现”的定义,也难以说清什么才是虔诚的宗教信仰(是自称为信徒即可,还是每天都要遵行宗教仪式?)甚至连谁才称得上“无宗教信仰者”也莫衷一是,他们可能是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也可能背弃了原有的信仰,或者对宗教毫不关心。最后这类人是否有宗教信仰完全视心情而定,同时也取决于他们对这些术语的理解。
另外据专家称,把杀人狂的行为归咎于某种信仰、动机或是精神状态并不妥当,比如恐怖分子等等显然是因为所谓宗教信仰才会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来自纽约的司法精神病学家迈克尔·斯通(Michael Stone)博士分析了超过 200 名现代的杀人犯,包括连环杀手、朝人群扫射的枪手和其他危险的罪犯。他在研究中发现,凶手大多为男性,都装模作样地称自己才是受害者。他们有的有宗教信仰,有的则没有,虽然行为反常,但半数情况下这些人没有任何精神疾病。
另据斯通博士估计,约有高达 25% 的凶手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妄想,而这些妄想则常常与宗教象征主义休戚相关。
翻译 熊猫译社 智竑
题图来自 剧照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